“小薄膜”掀起的科技强国热潮
http://www.packltd.cn 时间:2017年11月8日 关注数:560 次 |
摘要:近日,记者走进了金湖县金北工业区的淮安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厂房内,只见几位工人正在生产一种类似保鲜膜的产品。不要小看这种“小薄膜”,每平方米价格高达6000元。更不能小觑的是,公司创办人杨大伟年纪轻轻,已经跻身国家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之列。
一切都要从头说起。2006年,杨大伟从中国矿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后,来到一家央企从事离子膜电解槽设计工作。他在工作中发现,离子膜电解槽的所有元器件几乎都可以实现国产,唯独离子膜这一核心材料100%依赖进口,而且价格昂贵。
很多人对“离子膜”很陌生,但它跟人们的生活却息息相关,在氯碱工业、新能源行业等领域应用广泛,是无可替代的关键部件之一,但其进口替代率一直很低。
当时,杨大伟23岁,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,作为怀揣拳拳爱国之心的热血青年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,自然而然产生了研发国产离子膜的想法。说干就干,2008年杨大伟辞职创业,跟一位原同事和一位大学同学共同创办了北京兆润科技有限公司,投身国产离子膜的研发之中。
然而,国家组织攻关几十年都没有成功的产品,岂能轻轻松松就研发出来?
2009年年底,杨大伟和伙伴们终于依靠简陋的设备研制出一块巴掌大的离子膜。这只是半成品小样,无法进行工业化应用,而此时研发资金已经用得差不多了,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离开了公司,只剩下他一个“光杆司令”。又经过一年的苦熬,杨大伟终于将巴掌大的离子膜做成了一平方米大小,这意味着已经可以投入工业化应用了。这时,他做了一个决定,回家乡金湖创业。于是,就有了淮安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,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专业以全氟离子膜产业化为目标的工厂。
起步只是一间小作坊,员工只有他和父亲两个人,主要生产规格为60厘米乘以60厘米的离子膜,供应给中小储能电池厂家。第一年赚了70多万元,第二年赚了100多万元,公司就这样活了下来。
生存问题解决了,作坊式手工制造的“后遗症”却日益凸显——产品质量难控制。杨大伟意识到,需要寻求新的技术和支持。他与厦门大学的一个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,共同研究用流延法生产离子膜。三年时间、1000多个日夜,杨大伟和他的团队成员试验了1800多个配方,平均一天就要做两个配方实验。就是依靠这样苦熬“试错”,最终找到了3个可以使用的配方。
2014年,淮安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合作研发出国际首创的“双面辐射全氟离子交换膜流延制膜技术”,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套流延法离子膜生产线,应用该技术和设备生产的“储能电池用高强度复合全氟离子交换膜”在电化学及力学性能方面均达到或超过同类进口产品,填补了国内空白,打破了美国、日本大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。
杨大伟说,自己坚持走到今天,离不开政府关键时刻的雪中送炭。最难熬的2014年,公司要开发生产线,又要研发产品,非常缺钱。“当时有一家韩国公司要买我们的专利,如果不是省里6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雪中送炭,我们就把专利卖掉了。” 杨大伟说,正是这600万元让他顶住压力,把生产线建好了。
如今,杨大伟的公司已是一家拥有50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、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高科技企业。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转化,公司业绩蒸蒸日上。截至去年底,公司净资产已从成立之初的20万元增长到2000余万元,累计实现销售额5000余万元,创造利税1000余万元。
(来自:新华日报)